第一单元:源
源,水之本也。为雨为露,为泉为渊。
一百年来,经过几代考古人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接续努力,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逐渐清晰。
在亿万年演化而成的神州大地上,先民们象天法祖,开物成务,垦地成田、化兽为畜、聚土作陶、驱牲以牧,共存共生,互通有无,孕育了多元一体的早期文明。
在与自然万物频繁互动中,先民们将对世界的观察、对族群的体认,化金木水土为各式美器,百业俱兴,生作始焉,中华之魂由是发轫。
至春秋战国之际,生产力巨变,生产关系鼎革,历史风云际会,学说百家勃兴,空前的思想激荡与制度探索由此展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的民族性格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制度建构,由是奠基!
1.天地之间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文明初萌,天地之间。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三级阶梯西东错落,各个地理单元特征鲜明又内外联通,培养了多元的生业,孕育了文明的特质。
先民们在参悟天地、顺应自然的过程中,将思索与感知具象为一件件物品,遂铸羲和之金乌,礼天地以璧琮,定四方于瓦当,见文化于玉龙。而中华文明之河,便在此时涌出第一滴水。
2.生作在兹
多元并进,自给自足。万民息养,生作在兹。
中华民族依托华夏大地的丰饶物产,开展以耕织为主的生产实践,建立起相对自给自足又相互交流交织的经济社会结构,滋养了参天法道、敬祖惠民、崇德尚礼的思想观念。
在此基础上,中华先民将自然中的资源巧妙运用,展仁德于美玉,藏礼乐于青铜,极工艺于陶火,淬坚毅为剑锋。而中华文明之河,也在这些承载民族特质的器物映照下奔涌向前,川流不息。
3.启蒙奠基
夏人宏规大起,筑宫室以栋梁。商人粹图成字,存文明之星芒。周人制礼作乐,奏编钟于庙堂。
东周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当此时,诸家并出,百花齐放,儒尚仁义、道体无名、法兼势术、兵贵止戈……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
秦用商君之法,尽七世之烈,终鲸吞六国,混元八表。此后汉承秦制,保一统之基,续先贤之志。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中国,也由此奠定了强大的思想与制度之源,为中华文明之河奔流千载、滈汗万方提供不竭动力。

玉龙

何尊

玉琮

铜太阳形器

玉琮

玉璧

墨玉回纹圭

镂雕双龙首纹玉璜

八角星纹长方玉板

玉龟

四神瓦当

四神瓦当

四神瓦当

四神瓦当

带藤条骨耜

玉蚕

纺轮

蛋壳黑陶套形杯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原始瓷青釉戳印“S”纹兽头鼎

黄玉鹰攫人首佩

黄玉人龙纹柄形器

白玉透雕龙凤纹璧

皿方罍

少虡剑

蟠螭纹编钟

小克鼎

追簋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平阳”方足布

“半两”方孔钱

“巽”铜仿贝币

鄂君启金节

辟大夫虎符

商鞅方升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

刻辞龟甲

刻辞龟甲

刻辞牛骨

纺轮

玉蚕